门票:
暂无信息考亭书院简介:
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城区西南三公里处。书院背负青山,三面环水,景色清幽。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熹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州精舍"(考亭书院)。在宋代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朱熹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于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病殁。宋理宗时,程朱理学倍受重视,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诏为考亭书院,理宗皇帝赵昀御书匾额褒崇之。考亭书院因年湮代远,风雨侵蚀而倾圮,予今仅存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蒋昭创修的石牌坊,建阳市政府于1998年兴建朱子文公祠一座屹立在考亭玉枕山之巅。当今考亭书院已成为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阙里"。 朱熹以及他的父亲在闽北建有多座书院,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建在建阳麻阳溪畔的考亭书院了,建阳也因为了朱熹的考亭书院的影响被称为“理学之邦”。 这座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普普通通的小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宋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建阳,兴教讲学,著书立说,直至去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考亭书院是朱熹一生中创办的最后一座书院,初名竹林精舍。公元1194年,因生员日增,便将精舍加以扩建,更名为沧州精舍,并自号沧州病叟。他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完成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当时,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史学界有人认为,考亭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实际上以当时的规模而言,考亭书院远不及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四大书院,然而若以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而论,考亭书院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座书院相提并论。 历史上的考亭书院,就坐落在远处的麻阳溪畔,规模宏大,有学堂、食堂、宿舍和操场,还有一个让人想象不到的跑马场,甚是气派。由于朱老夫子理学思想的潜移默化,考亭村民崇学尚文,800多年来,一直妥善保护和使用着这座古老的书院,书院里一直是书声朗朗。解放后,政府在这里办学校,教书育人,及至文革期间考亭书院仍然保护完好,60年代以前出生的考亭孩子,都在这里读书成长。后来政府在书院下游建造水电站,书院被淹没,明代后人重修的书院牌坊就是近年从水库中打捞上来的。